“要想来年收成好,小麦冬灌少不了。听着土地‘喝水’的声音,我心里就觉得舒服。”小寒时节,林州市桂林镇种粮大户郭振红在麦田里奔波,抢抓农时,只为让小麦喝足“冬眠水”。
54岁的郭振红是桂林镇桂林村人,也是林州市桂林镇宏发农机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他与五位农民合作,流转土地53.33公顷,当地人称他们为“种地保姆”。
他们在流转的土地上大部分种植强筋小麦,少部分种植玉米、谷子。说起小麦灌溉的事,郭振红告诉记者:“小麦浇不浇水收成差距可大了,靠天收的每亩产量只有五六百斤,浇一水的每亩产量有800斤,浇两水的每亩产量能超过1000斤。”
30公里外的姚村镇焦家屯村也上演着一幕幕冬灌的繁忙景象。红旗渠二干渠从村北的山坡上穿过,渠水依自然坡度顺着一条条陡渠、毛渠流进麦田,一块块麦田像碧绿的地毯铺展开来。
红旗渠灌区服务中心分水岭管理所焦家屯管理段段长岳富林带领护渠人奔波在渠线上,忙着巡渠、调水、分水。他说:“入冬以来,林州市缺乏有效降水,我们各个管理所、管理段人员日夜坚守一线,服务送水,力保小麦冬灌。”正在田间浇麦的村民焦新菊乐呵呵地说:“守着红旗渠,浇地不发愁,年年都有好收成,面条、白馍吃不完!”
记者了解到,由于红旗渠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等技术项目施工,红旗渠在2024年11月暂时停水一个月,在完成阶段性施工后于2024年12月6日恢复通水。红旗渠灌区服务中心主任郭增宝告诉记者:“我们千方百计服务冬灌,积极协调渠首引水,充分利用水库补源,制订配水计划,加强送水服务,确保送水到田间、服务到地头。红旗渠恢复通水一个月来,冬灌供水量800余万立方米,灌溉小麦7万余亩。”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林州市任村、姚村、黄华、合涧、原康等镇小麦冬灌都已过半,河顺、横水等镇正在有序进行灌溉。红旗渠畔,绿油油的麦田在寒冬里积蓄能量,孕育着丰收的希望。
(声明:本文不代表河南县域经济网观点,如是转载内容,河南县域经济网不对本稿件内容真实性和图文版权负责。如发现政治性、事实性、技术性差错和版权方面的问题及不良信息,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并提供稿件的错误信息。)
责任编辑:李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