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市,大家不难发现海绵元素。公园里的下沉绿地、小区里的透水铺装、人行道上的导流槽等,都暗藏海绵设计,实现下雨时就地消纳利用,很大程度改善了城市内涝状况。而这只是我市将海绵城市建设深度融入城市更新建设中的一个缩影。
作为一种新的城市发展理念,海绵城市突破了传统以排为主的雨水管理模式,通过渗、滞、蓄、净、用、排等多种手段,实现城市良性水循环,提升城市安全韧性,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自2023年5月成功入选国家第三批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以来,我市科学编制海绵城市建设专项规划,重塑排水防涝大骨架,打通雨水通路“四梁八柱”,并梳理城区防洪内涝建设标准,构建城市排水体系。
“长江大道改造工程采用的是分散式建设理念,利用小规模、局部集中的海绵化建设模式优化道路排水系统。路面雨水通过导流设施汇入两侧绿地内的海绵设施,可以减轻道路雨水管网的排水压力。”市海绵城市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相关负责人一边介绍一边指向长江大道旁的绿化带说,“你来找一下这条路上的‘海绵装置’吧。”
记者观察发现,人行道路沿石每隔一段就有个“口子”通向低处的绿地。该负责人告诉记者,这就是导流槽,不仅人行道上有,机动车道与非机动车道隔离带两侧也有。“降雨较大时,雨水通过导流槽流入下凹式绿地。这样不仅能让绿植‘吃饱喝足’,还能让雨水过滤、滞留和渗蓄。雨水通过绿地里的溢流井排出,可减轻城市雨水排放压力。”该负责人说。
美丽城市,生态优先。今年,我市共谋划实施1泵、2点、3渠、3路、6园、12小区共计27个海绵城市建设项目。随着一个个项目的落地生根,不仅让我市呈现出“碧波荡漾满城荫”的无边光景,还逐步打造出“收放自如会呼吸”的城市肌理。
“海绵城市建设既是城建工程、生态工程,更是民生工程。通过海绵城市建设,既可以提升城市蓄水用水、排水防涝的能力,也将进一步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人居环境。”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相关负责人说,“今后,我们将继续把‘海绵’理念融入百姓生活的细节,努力构建绿色生态高品质生活环境,带给群众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
(声明:本文不代表河南县域经济网观点,如是转载内容,河南县域经济网不对本稿件内容真实性和图文版权负责。如发现政治性、事实性、技术性差错和版权方面的问题及不良信息,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并提供稿件的错误信息。)
责任编辑:李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