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管:河南广播电视台   主办:河南电影电视制作集团
  • 设为首页
  • 河南县域经济网

    城市新闻:


    特色产业托起群众致富梦

    首页 > 安阳 > 正文

    日期:2023-11-20 14:49:18    来源:安阳日报    
          11月16日,记者走进北关区柏庄镇前林都村芦笋合作社的种植基地,虽然天气寒冷,但这里却生机勃勃,一排排芦笋大棚鳞次栉比,大棚内满眼葱绿。
          在一处大棚内,记者见到了芦笋种植户许海民。许海民是该村的种植大户之一。2019年,他从村里承包20亩土地开始种植芦笋,第二年便迎来收获。“今年芦笋行情还可以,我种的这4个品种,不愁销路。但现在芦笋处于休眠期,明年开春你再来,一定能看到一个‘丰’景画。”说起自家种的芦笋,许海民颇有成就感。
          芦笋产业的“钱”景真有这么好?看记者惊讶,许海民赶忙证明:“芦笋最大的特点是不需要年年种,一次种植可以采收10至15年。露天种植的芦笋一年的采收期长达4个月,大棚种植采收期会更长,一亩地收几茬能产2500斤至2700斤,今年价格高的时候,8元一斤,刨去务工费、管理费,一亩芦笋卖1万多一点儿也不稀罕。”
          良好的销售势头不仅为种植户带来了经济效益,也为当地及周边的村民和脱贫户提供了就业和增收的机会。村民李爱堂就是受益人之一。今年69岁的李爱堂靠种地为生。前几年,听说村里要流转土地,他将自家的7亩地全部流转。土地流转后,李爱堂也没闲着,他利用自己多年的种田经验,为流转土地的种植户打工。“现在,我有固定的流转收益,还有一份给种植户打工的收益,等于挣了两份工资,可比以前种田强多了!”李爱堂乐呵呵地说。
          康玉兰是村里的脱贫户。她告诉记者,前些年,她一年四季都忙活在自己种植的3亩地里,一年到头忙里忙外也收入不了多少钱。合作社成立后,她不仅成为基地里的务工人员,还享受了基地带贫资金,日子也渐渐宽裕起来。
          前林都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范子运介绍,前林都村共有耕地580余亩,为了使合作社的高效农业种植形成规模,该村在镇政府的扶持下成立合作社,通过引进乡土人才种植大户4户,提供技术指导、产品开发、产品销售等服务,推广“支部+合作社+农户”的模式,通过入股分红、土地流转、就业务工等方式,带动农户增收。
          “每亩耕地每年流转金1020元。土地流转不仅使村民增收,还解脱出了全村劳动力的双手,可以外出务工或自主创业。”范子运说,目前,全村共发展芦笋产业200多亩,实现产值600万元。
          在柏庄镇,像前林都村这样通过集中土地流转进行专业化种植发展特色产业的村庄随处可见。后万金村和北街村的千亩韭菜田、北花村的特色果蔬种植基地等等,每一片土地都在“弹唱”着特色产业助农增收的美妙乐章。
          柏庄镇副镇长聂倩文介绍,近年来,柏庄镇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快发展特色产业,构建以韭菜、草莓、蘑菇等为主的特色产业。同时,该镇因地制宜,科学谋划,探索土地流转机制,引导群众将土地向种植大户、合作社和龙头企业流转。
          “通过土地集中流转,由村委会统一规划产业布局、统一土地开发整理、统一完善基础设施,统一经营主体,既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壮大了村集体经济,又带动群众增收致富。”聂倩文说,目前,全镇共流转土地5100余亩,涉及农户1700余户,每亩年收入1000余元,带动全镇1200人实现家门口就业。

    (声明:本文不代表河南县域经济网观点,如是转载内容,河南县域经济网不对本稿件内容真实性和图文版权负责。如发现政治性、事实性、技术性差错和版权方面的问题及不良信息,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并提供稿件的错误信息。)
    责任编辑:刘安瑞 

    下一篇:飒爽英姿展风采 朝气蓬勃向未来
    上一篇:妙手生花 心想“柿”成

    关于我们 |本网动态 |人员名单 |版权声明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法律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