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墟我向往已久,这次来是想更深地学习理解中华文明,古为今用,为更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借鉴。
——习近平
1928年,洹水之滨,考古人董作宾在小屯铲起一抔黄土,历史的迷雾被慢慢拨开。随着挖掘不断深入,一座3300多年前的古老王朝都城遗址和光辉灿烂的殷商文化揭开了神秘面纱。
2022年10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殷墟考察,为殷墟保护管理和传承利用工作指明了方向。
手铲不辍
持续解锁新成果
殷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献记载并经甲骨文和考古发掘所证实的商代晚期都城遗址,在中华文明史和世界文明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篇章。一片甲骨惊天下!这里不仅出土了后母戊鼎、妇好鴞尊、亚长牛尊等青铜器和大量玉器、陶器,还是我国考古发掘时间最长、次数最多、面积最大的古代都城遗址。
从董作宾的第一铲算起,殷墟遗址虽历经近百年考古发掘,但未解之谜仍俯拾皆是。多年来,考古人持续解锁新成果,不断给世人带来新惊喜。
2022年11月,洹河北岸新发现一条大型东西向道路,殷墟内部的道路系统不断被揭示出来,殷商时期城市布局、族邑分布情况逐渐展现在世人眼前。
今年3月,“河南安阳殷墟商王陵区及周边遗存”入选202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近年来,殷墟发掘理论与方法逐渐成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站考古工作者在殷墟王陵区、小屯宫殿宗庙区、洹北手工业作坊区和传统殷墟周边区域不断有新发现,随着历史土层之下的秘密不断被揭开,曾经湮没在历史云烟里的“大邑商”面貌越发清晰,一个真实、鲜活的商代王朝正在一步步被揭示、呈现、还原。
“殷墟是中国考古学的起点,是研究夏、商、周三代的关键一环。经科学发掘出土的遗迹遗物为研究商代历史和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充分的力证。所以,我们说殷墟是中国考古学的圣地,能够来到殷墟进行考古工作是每一个考古人的梦想。”10月9日,在殷墟王陵遗址,24岁的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硕士研究生王梦恒告诉记者。2022年5月,他来到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牛世山主持的殷墟王陵区考古工地,开始参与殷墟考古工作。
目前,殷墟遗址内有殷墟宫殿宗庙遗址、殷墟王陵遗址,出土了甲骨文、青铜器、玉器等数以万计的精美文物,共同构成了殷墟丰富的文化内涵。“殷墟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我们考古工作的点滴进展都在不断深化对商代以及中国古代文明的认知。我认为文化自信就是从延绵不断、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中体现的,而考古学恰恰能为文化自信提供坚强的实物支撑。”王梦恒说。
经过近百年的挖掘和探索,殷墟像一位老者,慢慢回忆,细细讲述着自己的过往……它深厚的历史底蕴成为我们增强文化自信的底气。目前,殷墟宫殿宗庙、王陵、大司空、洹北商城等遗址核心区及辛店、陶家营等外围重要遗址考古发掘持续推进,一个国际甲骨文和商文明研究高地已然形成。
扛牢责任
织密安全防护网
“在29.47平方公里的殷墟遗址保护区内,2650个高清摄像头24小时运转,这些摄像头不仅能将整片区域一览无余,还可以通过红外夜视功能,对嫌疑车辆、人员实现自动追踪。”9月28日,在谈到文物保护工作时,殷墟管委会文物保护局副局长陈鹏告诉记者,“除了遍布各处的高清摄像头外,还有可随时出动的监控无人机、‘智慧殷墟巡更系统管理平台’等,共同构建起‘空地一体’智慧防控体系,实现了对殷墟范围内全天候、全覆盖、无盲区的监控。”
殷墟是世界的瑰宝、安阳的骄傲。为了更好地保护殷墟,守护好中华文明根脉,2021年10月,重新修订的《河南省安阳殷墟保护条例》正式实施,为加强遗址保护、考古研究、展示利用工作提供了法律遵循。与此同时,殷墟管委会将辖区内66个村庄划分为178个四级网格。自殷墟文物保护网格体系建立以来,各网格员日常巡查并及时上传各类问题226个,实现文物安全关口前移,处置有力。
殷都区铁西路街道平原社区的文保专职干部张鑫每天都要巡查自己负责的区域。“殷墟管委会为我们每名网格员和巡查员都配备了‘守护殷墟’专用手机,如果在日常巡查中发现异常,就可以通过专用手机拍照上传信息,平台工作人员会第一时间反馈至文物、公安部门。”张鑫说,殷墟是珍贵的不可再生文化资源,保护它是每一个安阳人的责任。
近年,通过“网格化分级”管理、“行政+司法”联动保护、“人防+技防”立体防控、“震慑+引导”群防群护体系建设,殷墟大保护格局已经形成。
今年7月,殷墟保护案例《健全文物安全保护体系 守护世界文化遗产》被国家文物局评选为国家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入围案例,是全省唯一入选案例。
“保护殷墟就是保护历史文脉,是‘国之大者’,是沉甸甸的历史责任、时代责任。”殷墟管委会党工委副书记、常务副主任邓兴华说,“我们将牢记总书记殷殷嘱托,继续扛牢殷墟文物安全责任,夯实殷墟文物保护工作基础,筑牢殷墟遗址安全防护墙,持续做好数字化保护利用及监测预警系统建设,守牢守好殷墟文物安全红线、底线,推动殷墟保护工作高质量发展。”
文旅融合
打造文化新地标
文脉因守正而赓续,文化有出新方致远。
身着商代服饰,伴着喜庆音乐,一场盛大的巡游吸引着上千名游客的目光,大家跟随着剧情“穿越”回了3300年前商王武丁迎娶王后妇好的那场盛大婚礼……今年“五一”假期,以“商人福地”为主题的实景剧在殷墟景区上演,让游客沉浸式体验了一把做“商人”的感觉。
“殷墟是世界文化遗产,如何能让游客从不同维度了解殷墟、感受殷商文明,我们景区一直在进行尝试并且得到了游客的好评。”安阳殷墟景区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飞介绍。每逢重大节假日,殷墟景区都会专门策划“群舞表演+情景剧”。今年“十一”假期,情景剧《迎宾+祈福》为八方游客生动演绎了傅说拜相的故事……
在安阳,殷墟保护展示与活化利用工作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今年春节刚过,以殷墟为主题的系列文旅推介活动已从安阳出发。2月24日,红旗渠——殷墟文化旅游推介会走进北京国家会议中心,市文广体旅局局长刘洁华化身女将军妇好推介殷墟。随后,推介活动又走进天津、深圳、香港、上海、韩国……怀揣着满满的文化自信,殷墟频频走出河南,亮相海内外。今年年初以来,殷墟游览人数井喷式增长,截至目前,已接待国内外游客近百万人次。
在洹河北岸,殷墟遗址博物馆以鼎为设计意向,与殷墟宫殿宗庙遗址隔河相望。
“以全力打造世界一流遗址博物馆为目标,殷墟遗址博物馆在展示方式上突出‘四个注重’,注重透物见人见事,注重多元融合呈现,注重凸显故事趣味,注重增强沉浸体验。”殷墟博物馆党总支书记、常务副馆长赵清荣说。殷墟遗址博物馆将在10月28日开馆迎客,馆内的陈展广泛运用人工智能、多媒体等数字技术,将更全面地展示殷墟丰富的文化内涵,帮助观众更深刻地理解殷商文化对中华文明乃至世界文明的贡献。
对历史文物进行活化利用是最好的传承与保护。当憨态可掬的亚长牛尊、国之重器后母戊鼎走出博物馆,作为城市标志出现在城市广场、高铁站,或作为“安阳礼物”被游客带回家,当那只象征着殷商文化的玄鸟以水秀表演的形式“飞”入古风古韵的安阳老城,当“武丁”“妇好”以殷墟主人身份站在“家门口”迎接远道而来的游客,看似遥远的殷商文明变得可感可知、可亲可近。
如今,3300多岁的殷墟以更青春的姿态走进公众视野,在赓续传承中焕发蓬勃生机。殷墟遗址博物馆即将建成开馆,总投资约150亿元的殷墟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持续推进……
(声明:本文不代表河南县域经济网观点,如是转载内容,河南县域经济网不对本稿件内容真实性和图文版权负责。如发现政治性、事实性、技术性差错和版权方面的问题及不良信息,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并提供稿件的错误信息。)
责任编辑:刘安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