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历史,殷墟一直是中华大地上最震撼人心的考古发现之一。1928年10月13日,董作宾在安阳小屯挖下第一铲黄土,拉开了殷墟持续发掘的序幕。殷墟考古历经近百年,仍在持续揭示中华文明密码。
2022年10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安阳殷墟遗址考察时首提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殷墟我向往已久,这次来是想更深地学习理解中华文明,古为今用,为更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借鉴。”他指出:“中国的汉文字非常了不起,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汉文字的维系。在这方面,考古事业居功至伟。”
从殷墟到大邑商
殷墟是我国考古发掘次数最多、持续时间最长、揭露面积最大的古代都城遗址,位列中国20世纪百项考古大发现之首。
“这里是考古人的圣地,很幸运能够来到殷墟参加考古工作。”10月12日,在殷墟的一处考古工地上,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安阳站最年轻的考古人王含元对记者说,“考古前辈们栉风沐雨、青灯黄卷,用手铲一页页揭开埋藏于地下三千年的文明‘地书’。”
殷墟遗址先后发现有宫殿区,内含宫殿、宗庙、祭坛等50余座建筑基址,形制恢宏、布局严整,树立了中国古代早期宫殿建筑的典范,显现殷商宫殿昔日的辉煌。
作为商王朝的陵地与祭祀场所,殷墟王陵遗址相继发现了13座大墓、3000多座陪葬墓和祭祀坑,作为我国目前已知最早、最完整的王陵墓葬群,开创了中国帝王陵寝制度的先河。
1999年发现的洹北商城遗址,内部有宫殿区、手工业作坊区、贵族居住区及墓葬等。该遗址填补了商代早期郑州商城与商代晚期殷墟之间中商的空白,改变了传统“殷墟”的概念,成为近20年来商代考古、历史研究的重大突破。
一片甲骨惊天下,殷墟出土的甲骨文是商王朝占卜的记录,作为中国已发现的最早成熟文字,将中国信史向前推进了约1000年。近16万片刻辞甲骨,4500多个单字,记载的内容涉及政治、军事、文化、社会习俗等商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散发着文明的光芒。
殷墟出土了司母戊鼎、亚长牛尊等大量的青铜器,展现了商王朝以青铜礼器和兵器为主的青铜文明,成为中国青铜时代发展的巅峰,奠定了其世界古代青铜文明中心之一的地位。
甲骨文记载,商朝人称自己的国都为大邑商。在考古新理念、新方法的指导下,考古工作者在殷墟王陵区、小屯宫殿宗庙区、洹北手工业作坊区和传统殷墟周边区域不断有新发现,相关研究与甲骨文所记录的大邑商逐步印证,进一步揭示、呈现、还原出全面鲜活的商代文明。
宏伟的宫殿、壮观的王陵,精美的青铜器、穿越古今的甲骨文,还有拱卫在殷都周围的“卫星城”,3300年前气势恢宏的大邑商地域之广、生产力水平之强、文明程度之高让人叹为观止。
“据考古推算,大邑商面积超过30平方公里,人口10余万人,是当时世界上最大、最繁荣的都城之一。”王含元说,“考古大邑商,我感受到的是震撼和做中国人的自豪。”
从荒野求索到群星闪耀
一部殷墟发掘史、半部中国考古史,殷墟是中国现代考古学的摇篮。
“95年来,一代代考古工作者的名字与殷墟紧紧联系在一起。他们在发掘殷墟、探究历史真相的同时,将中国考古事业不断推向新阶段。”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站副站长何毓灵告诉记者。
1928年,在洹河岸边的荒野上,寻找甲骨文的董作宾开启了殷墟现代意义上的考古发掘。
1929年来到安阳的李济则是使用近代考古学方法在殷墟进行科学发掘的第一人,后被称为“中国考古学之父”。
梁思永在安阳后岗发现仰韶、龙山和商文化的叠压关系,实证中国历史相对连续、文化自成体系,彻底颠覆了中国文化“西来说”。
郭宝钧、石璋如、刘燿、李景聃、胡厚宣等人也纷纷投身殷墟考古,成为一代考古大家。
1976年,中国第一位女将军妇好的墓葬被发现,主持发掘的也是一位女性,新中国第一代考古人郑振香。
工作勤勉的郑振香在日记里这样写到,“在泥土下面黑暗的地方才能发现金刚钻,在深入缜密的思想中才能发现真理”。
同时期的杨锡璋和刘一曼一起发掘郭家庄160号墓,入选“1990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1999年春,时任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安阳站站长唐际根,带领团队一举发现商中期的洹北商城,为上世纪90年代的夏商周断代工程贡献了重要成果。
2006年 7月13日,在立陶宛召开的世界遗产大会上,殷墟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唐际根代表中国考古学界作学术报告,他是殷墟申遗的推动者、全过程的参与者和见证者。“只用了6分钟,我们是全票通过!”回想殷墟申遗成功时的场景他依然兴奋不已。
现为南方科技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院讲席教授的唐际根曾动情的说:“我离开了,没离开、离不开,殷墟的研究要做一辈子!”
以挖土人自嘲的牛世山在“殷墟商王陵及周边遗存”考古中通过土层挖掘研究发现已知最早的高等级墓葬的“兆域”,入选“202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在殷墟一干就是二十余年的岳洪彬,转战商丘,工作重点依然是商代考古。
十数年如一日坚持工作在殷墟考古一线的岳占伟,现在正为殷墟博物馆新馆展陈布展殚精竭虑。……
“一代又一代考古人筚路蓝缕、接续奋斗,在殷墟践行着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探索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密码,为世人再现历史的辉煌与璀璨。”何毓灵说。
从寻根溯源到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远古时期的中华大地上,重瓣花开、满天星斗,文明之光交相辉映。中原地区拔得头筹,成就最早的中国。
“殷墟上承一千余年四方汇集文明之趋势,下启三千余年连续不断、多元一体文明之格局,成为中华文明的中流砥柱。”何毓灵说。
从殷墟出发,中华文明探源之旅就此开启。以殷墟文化为坐标及参照,二里岗、二里头、先商、岳石等相当于夏、商王朝时期的考古学文化年代序列成功建立。追根溯源,我国百万年人类史、一万年文化史、五千多年文明史得到实证。
在殷墟发现的甲骨文被列入《世界记忆名录》,与其他文明的文字不同,以甲骨文为基础的汉字虽然字体有所变化,但却一直沿用至今,是活的文字,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传承至今的载体,是14亿中华儿女共同的基因与纽带。
寻根历史、立足当下、滋养未来,殷墟考古从证史明史到以史促今。
安阳联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国内知名高校,坚持多学科、跨领域、高水平、全方位推进殷墟研究,加快构建殷墟学学科体系。殷墟研究院成立在即,将推动商文明研究作为重大专项融入“考古中国”等重大项目,持续助力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开展。
安阳师范学院甲骨文信息处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为甲骨文研究插上数字化翅膀。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宋镇豪亲自指导下,实验室建设甲骨文大数据平台“殷契文渊”让浩繁纷杂的甲骨文资料实现一键获取。四期工程将按照数字化、数据化、智能化路线迭代进化,朝着建设世界甲骨文数据中心迈进。
“我们还通过建立数字化全信息数据模型,赋予甲骨文物永恒的‘生命’,助力分散在国内各地和其他国家的约16万片甲骨文物数字化回归故乡。”实验室主任刘永革说。
2022年11月16日,中国文字博物馆续建工程和汉字公园建成开放,中国文字的家全面落成,构筑起系统完整的中国文字文化展陈体系,传承中华文明根脉,打造世界文化高地。
洹河岸边,新建殷墟遗址博物馆似破土而出的宝鼎巍然矗立,目前主体结构验收已完成,室外工程及内部展陈等工作正在加速推进,10月28日将正式开馆。
“这里将建成研究殷墟和展示殷商文明的国际交流传播平台和引领行业发展的世界一流博物馆。”市文物局局长李晓阳说,“更为宏大的殷墟遗址公园涵盖整个殷墟遗址保护区,正推进建设中。”
三千年殷墟赓续传奇、文字之都续写华章。安阳依托殷墟、甲骨文等厚重丰富的历史文化优势,大力实施文旅融合发展战略,积极融入“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品牌体系,致力打造千亿级文旅产业,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拓展安阳路径,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新征程上奋力奔跑。
(声明:本文不代表河南县域经济网观点,如是转载内容,河南县域经济网不对本稿件内容真实性和图文版权负责。如发现政治性、事实性、技术性差错和版权方面的问题及不良信息,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并提供稿件的错误信息。)
责任编辑:刘安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