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4日上午,在五陵镇信用社北路西段,记者见到郑成顺、秦银玲夫妇时,他们正忙着赶制土炉月饼。配料、和面、和馅、包馅、入模、烘烤,只见一群人按照不同的分工各自忙碌着。在一个铁制托盘里,山楂条、葡萄干、蜜枣、核桃仁、瓜子仁等月饼馅料分类后整齐地摆放着。秦银玲抓了一把调制好的馅料放进面团里开始合缝、包好,之后,有人把一盘包好的月饼逐个放进模具内定型,一个个花边精美的银白色月饼再次被装入另一个托盘,郑成顺接过托盘径直走到土炉旁,炉温适宜,月饼被放进烤盘内开始烤制。
“做月饼不是轻松活儿,每一个步骤都需要密切配合,考验着人的耐心,容不得半点儿马虎。”把月饼送入烤炉,在等待出炉的间隙,郑成顺打开了话匣子,“土炉月饼就是人们说的老月饼,在过去的年代曾经非常盛行。中秋节前,人们总会买上几斤,一般是四个放成一溜,用草纸包好,上面盖上一张红纸,最后用麻绳打结系好。人们拎着老月饼回到家,把它和各种水果摆在一张桌子上,中秋节的氛围一下子就全出来了。”
郑成顺介绍:“这些年,人们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了,各大超市销售的月饼款式五花八门,口味应有尽有,这些包装精美的月饼受到广大年轻人的喜爱,像土炉月饼这种纯手工制作的老月饼正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有没有考虑过不干这一行了?”记者问。郑成顺沉思了片刻,语重心长地说:“我在镇上做月饼、卖月饼已经30年了,这门手艺不能在我手里丢掉,这不仅是一种营生手段。现在,虽然喜欢老月饼的年轻人越来越少,但对不少中老年人而言,它仍然非常受欢迎,因为老月饼不单单是一种食品,更是一种情怀。”
说话的工夫,郑成顺从土炉里拉出烤盘,只见烤盘上的月饼色泽鲜亮,或焦红、或金黄,散发出浓郁的香气。“你尝尝。”郑成顺将一个新出炉的五仁月饼一掰两半放在记者面前,记者掰下一小块放在嘴里品尝。“感觉怎么样?”郑成顺似乎在急切等待一个答案。“不错,感觉满嘴酥香!”听到记者的回答,郑成顺高兴地说:“十里八村来这里买土炉月饼的人不少,不过大都是中老年人,能得到年轻人的称赞真是难得啊!”
记者临走之际,郑成顺拉住记者的手,满含期待地说:“虽然我的土炉月饼不缺销量,但我希望更多年轻人可以了解这种老月饼,因为它是小时候的味道,代表着一种回忆!”
郑成顺朝记者挥了挥手,他开始了新一轮的忙碌……(安阳日报记者 梁亚杰)
(声明:本文不代表河南县域经济网观点,如是转载内容,河南县域经济网不对本稿件内容真实性和图文版权负责。如发现政治性、事实性、技术性差错和版权方面的问题及不良信息,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并提供稿件的错误信息。)
(责任编辑:王梦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