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国红在果园查看苹果长势
“俺村漂亮吧?你可不知道啊,9年前俺村连1米水泥路都没有,刮风一身土、下雨两脚泥,周边村的人都笑话我们,说全镇的雨鞋都卖到我们村了。不仅如此,当时村里的用电线路老化,水井也有轻度污染,我们用电、吃水、浇地,啥都困难。日子不好过,村民之间的矛盾也多。”听说记者采访,77岁的老党员尚法喜说起村里的“昨天”“今天”和“明天”,“你看看,现在家家门前都是水泥路,户户都通上了自来水,种地、收庄稼都是机械化,平时浇地一刷卡就不用管了。去年,政府掏钱给俺村改了旱厕。今年,村里实施了‘双替代’,再有俩月,我们也能像城里人一样,用上干净安全的天然气了。我们有福气啊,赶上了好时候,这都多亏了村‘两委’干部!”
2010年,在山西省干装潢的常斌回到家乡并当选为东杨庄村村委会主任,2015年任该村党支部书记。9年间,他带领村“两委”干部为村里修路、打井、改电、改水,积极争取各类项目资金,先后解决了村民的出行难、用电难、吃水难、浇地难等问题。如今的东杨庄村,已成为菜园镇的“一类村”。
在村民文化广场东南,记者见到了正在带队施工的常斌。“我们全村有1300余口人,2800亩耕地。我既然回来了,就得为乡亲们解难题、办实事,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不愧对共产党员这个称号。”常斌抹了把额前的汗水,指着党建主题公园中已具雏形的六角亭说,“今年,镇里确定了12个党建主题公园,我们村是试点,现在正在加紧施工,争取半个月内完成。亭子的名字我们都起好了,叫‘清心亭’,和村民文化广场上的‘初心亭’相呼应,时刻提醒我们不忘初心、居心清正。”
说起这些,一旁的村委委员葛宝珍抢过话来:“公园的建设资金还没批下来,现在的建设费用都是常斌书记垫付的,他家的两个大学生今年开学的学费都是借的。”常斌赶紧摆摆手拦住她:“家里的事儿都是小事儿,想一想办法就能克服,村里的建设是大事,一点儿也不能将就。再说,村庄美了,咱村的人出去脸上也有光啊。”说完,常斌笑了起来。
去年冬天,东杨庄村对“五大堆”进行治理,清理柴堆、土堆、石堆、砖堆、陈年垃圾3000余立方米,同时聘请村里的贫困户做保洁员,坚持日常清扫;开展“每周一小时”活动,每周定期组织全体村民集体打扫卫生,改善了村居环境;对村南的汤河和村北的羑河进行治理,在羑河旁种了70余亩围县林。围县林由村委会公开招标,每亩地每年收取200元管理费,所收费用用于村庄建设和公益事业。
“走,我带你们看看去。”葛宝珍热情地带着记者来到围县林。抬眼望去,满目青翠,羑河水从林边蜿蜒而过。
围县林一期的主人王国红皮肤黝黑,模样憨厚。他告诉记者,北边的32亩地都是他管理的,地里种有杏树、梨树、苹果树,树下种的是红薯。“这样既不浪费土地,杂草还少。”在梨园,王国红随手摘下一个蜜梨递给记者,“俺这园子里的果树都没打农药,纯天然、无公害,你尝尝,这梨可甜了!明年,俺要把这儿发展成采摘园,春有杏、夏有苹果、秋有梨,来了还能刨红薯!”
在村道旁的宣传墙上,“严党风、抓政风、淳民风、正村风、美家风”15个大字格外醒目。“在俺村,可以说是路不拾遗、夜不闭户。”说起村里的“五风”建设,葛宝珍颇为自豪,“俺村的村风、民风、家风在党风、政风的带领下都特别好,家家门前有家训牌,村里还建有便民服务微信群,谁家有个啥事儿,在群里一说,立即有人帮忙解决。就在前不久,村民肖爱英在路上捡了个包,包里有现金和手机。她在路边等了许久也没见到失主,就跑到村委会,让我帮忙往村便民服务微信群发消息。很快,包的主人王新娣就来到了村委会。”
拾金不昧在东杨庄村是常事。翻开村里的好人好事记录本,帮贫困户收庄稼的,义务维修健身器材的,自费为村里修水泵的,义务为村民修电动自行车的,义务帮村民拉小麦的,捡到钥匙和手机交到村委会的……一件件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让记者感受到的却是一颗颗淳朴善良的心。
“全县先进党组织”“县文明单位”“县先进集体”“优秀农民夜校”“信访工作无访村”……村里荣誉墙上的一块块奖牌无声地诉说着东杨庄村的发展成就。(安阳日报记者 赵文静 文/图)
(声明:本文不代表河南县域经济网观点,如是转载内容,河南县域经济网不对本稿件内容真实性和图文版权负责。如发现政治性、事实性、技术性差错和版权方面的问题及不良信息,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并提供稿件的错误信息。)
(责任编辑:王梦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