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为市民文化活动中心广场灯光喷水秀为市民生活增加了乐趣(本报记者 郭家吉 摄)

图为市民在市民文化活动中心广场跳舞健身,为初秋夜晚的古城增添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本报记者 王小彤 摄)

市民在火花展厅参观(本报记者 高 倩 摄)

钟楼巷摊群点一角(本报记者 邓 娴 摄)

热闹非凡的北大街夜市(本报记者 邓 娴 摄)
走!健身广场扭一扭
图为市民在市民文化活动中心广场跳舞健身,为初秋夜晚的古城增添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本报记者 王小彤 摄)

市民在火花展厅参观(本报记者 高 倩 摄)

钟楼巷摊群点一角(本报记者 邓 娴 摄)

热闹非凡的北大街夜市(本报记者 邓 娴 摄)
本报记者 邓 娴
“大姐,走,跳舞去。”8月10日,家住惠苑街的市民王红丽早早吃过晚饭,约上舞伴,到市民文化活动中心广场跳舞.
初秋的市民文化活动中心广场,凉风习习。晚上8时许,广场上人潮涌动,不同节奏感的音乐声此起彼伏,慢节奏的扇子舞、快节奏的鬼步舞、吸引中年人的交际舞、队伍庞大的暴走族……每一处都是一处风景。甚至还有孩子们加入运动的行列,滑轮滑、骑滑板车等,孩子们运动起来也是动感十足。
每天来广场跳舞的王红丽告诉记者:“夏季,来广场纳凉、运动的人就很多。入秋了,晚上更凉爽了,跳舞的、健身的人更多了。”
市职工文体中心对外开放后,五一广场成为市民新的活动场所,跳舞的、打球的、纳凉的,大妈们优美的舞姿在灯光下跳动,动感的节奏魅力十足。跳舞的大妈孙桂凤对记者说:“我们天天都来跳舞,活动活动,感觉每天都是精神饱满。”
广场上热闹,市职工文体中心内的健身场馆更是活力四射。羽毛球、乒乓球、篮球等场馆都挤满了人,连休息椅上都坐满了人。运动者多数是年轻人,也不乏少儿和老年人。正在休息椅上休息的羽毛球爱好者孟博告诉记者:“平时白天上班没时间锻炼身体,晚上来打打球,锻炼锻炼身体,没想到每天来锻炼的人都这么多,来晚了就没位置了。”
采访中,记者深切地体会到,市民的健身意识在提高,“我要锻炼”不仅是老年人的生活常态,也逐渐成为年轻人的选择。广场、公园里健身的身影,到处涌动的健身热潮,已成为我市夜间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看!民俗展馆里学文化
本报记者 高 倩
“您好,这个火柴盒出售吗?”在仓巷街3号院,一个女孩站在展柜前询问。8月11日20时,淅淅沥沥的小雨下个不停,然而到这里参观的市民却一波接着一波。
询问火柴盒的女孩是安阳师范学院的学生,是特意和朋友赶来参观的,在火花展厅,她被那些富有年代感的图像吸引了。“像女孩这样专程来参观的人不在少数,刚才还有一位年轻妈妈抱着孩子来参观。通常从17时参观者就开始多了,到19时30分会形成一个小高潮,一个晚上下来大概有三四百人呢。为了方便大家参观,我们特意把闭馆时间延长了两个小时。”火花展厅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仓巷街3号院主要收藏一些藏品,10号院主要是关于两仓文化的展馆,5号院是展示老城变迁的,还有民俗展馆,这些展馆晚上都对群众开放。如果有预约,晚上也会安排人员进行讲解。
此外,市图书馆自助图书馆开馆以来也受到很多市民欢迎。由于自助图书馆环境好,闭馆时间为22时,这里成为很多市民工作之余学习充电的最佳场所,前来读书、借阅的市民络绎不绝。“晚间来自助图书馆的人有老人,有青年,也有孩子,常常座无虚席。读者们也都很专注,到了闭馆时间仍不愿离去。”图书馆的工作人员介绍,很多读者提出希望延长开放时间的建议,但由于场地原因未能实现。
经常从文峰大道与东风路交叉口经过的市民会发现,每天晚上,这个路口西北角的小广场俨然一个露天剧场,聚集了大批戏曲爱好者,他们分工合作,吹拉弹唱,自得其乐,吸引了很多市民驻足观赏。不时,围观群众中还会爆出阵阵掌声。“来这里的中老年人不少,都是喜欢戏曲的,不仅可以丰富生活,还可以互相切磋技艺。”一位老者告诉记者。
提起我市的夜间文化生活,还有市民提到了前段时间对外开放的市职工文体活动中心。网友“花儿”说,那儿每周六晚上剧场都有演出,上周六是安钢集团主办的演出。这样的文化演出为群众提供了精神食粮,给大家夜间休闲娱乐提供了好场所,让市民的业余生活丰富多彩、有滋有味,期待多一些这样的文化惠民活动。
嗨!去夜市逛逛吃吃
本报记者 邓 娴
8月9日晚上,初秋的凉意消解了夏日的酷热,许多市民走出家门,到北大街逛街、吃美食。
刚到北大街,记者就被眼前的景象震惊了。只见路中间摆着整齐划一的小吃摊,摊铺都是红色刷漆的、可移动式的,人流南来北往的络绎不绝。许多行人边走边吃着手里的小吃,很是惬意。
“这里白天也这么热闹吗?”记者向一位卖炸鸡柳的摊主询问。
她说:“这是夜市,下午6时才能出摊儿,差不多晚上11时就结束了。”
记者又往北走,卖衣服、鞋袜、玩具的应有尽有,过了钟楼,又是小吃摊、衣物摊,交错着一直摆到了解放大道。
一位正在试穿鞋的女士告诉记者:“锻炼身体走到了这儿,吃吃逛逛,看有合适的衣物买些,一会儿再散步回去。”
从钟楼往西有个管理相对规范的摊群点,两排小吃摊铺充满古色古韵,各种美食小吃基本不重样。一位卖煎饼的摊主告诉记者:“按照相关部门的规定,我们是下午5时出摊,晚上10时收摊。”
“到晚上10时还有顾客怎么办?”
“那也必须收,晚上10时就断电了。”
记者观察发现,这个摊群点的每位摊主的手臂上都戴着红袖章,红袖章上印着“管理员”的字样。这是什么意思?一位卖炒凉粉的摊主向记者解释:“每位摊主都要负责各自的摊位卫生,看见摊位前那个垃圾桶了吗?收摊后我们要把自己摊位的卫生打扫干净,把垃圾运到西边的垃圾收集点。”
记者发现,每个摊位前摆放着统一的蓝色垃圾桶,垃圾桶里套着黑色垃圾袋,有的垃圾桶里已经放满了竹签、塑料盒等。
网友“阿倩”向记者反映:“文峰汇十二府附近有两条类似的小吃街,也很热闹,每天晚上人流不断,为市民提供了休闲好去处。”
网友热议:
“夜生活”丰富了 文明不能丢
本报记者 高 咪
街心公园健步走、文体中心打排球、自助图书馆内“充电”……近年,市民的“夜生活”日益多姿多彩。点开微信朋友圈,关于我市美丽夜景的图片数不胜数,分享自己夜间生活的内容也逐渐丰富起来。城市的夜景美了,更多市民夜晚愿意走出家门,享受越来越丰富的城市“夜生活”。8月12日,记者采访了部分网友,一起来听听大家的声音。
如今,我市各处公园、广场的夜景美轮美奂,迎宾公园、CBD公园、龙安公园、市职工文体活动中心等场所不断丰富居民的夜生活。“十年前,我们想在傍晚出去逛一逛,就近的公园都要走好几里地。如今小区附近就有个大公园,跳舞的、滑轮滑的、唱歌的,公园里非常热闹。”网友“玉壶”是一位“60后”,每天吃过晚饭后,他都会跟妻子一起到CBD公园锻炼身体。说起身边的变化,网友“玉壶”不禁竖起大拇指,“如今城市的夜景越来越多了,仅去年一年间,全市就‘冒’出8个百亩以上大公园。公园多了,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走出户外,呼吸新鲜空气,锻炼休闲。”
网友“柠檬”深有同感,以前他跟爱人晚上吃过饭,一个去打麻将,一个在家看电视剧。如今市职工文体活动中心开放后,两人爱上了游泳和羽毛球。“出来锻炼的时候,我跟妻子两人说说话,聊聊天,既锻炼了身体,也多了交流的方式。这不,今天刚买了一副羽毛球拍,我们就在市职工文体中心羽毛球馆比划了两下。” 网友“柠檬”笑着说。
此外,在公共文化设施方面,公园内设置的书吧、“两馆”广场上的自助图书馆、社区里的书屋等,不断丰富着居民的精神生活,提高了城市的品位和魅力。网友“晴儿”傍晚总会带着4岁的儿子在自助图书馆里看书,她说:“平时上班忙,没时间陪孩子,晚上带着孩子来看书,一是增长了见识,二是增进了亲子关系。”
采访中,有些网友认为,“夜生活”丰富了,文明不能丢。网友“勇”经常出来夜跑,看到有些市民将喝过的饮料瓶随手乱丢,吃过的水果扔在草坪里。他说:“干净整洁的环境需要大家共同维护,我们不能享受了美景,却制造了垃圾。”网友“天天”表示,城市提供了各类夜间活动设施,作为市民应该文明健身,爱惜公物,共同呵护城市的美丽夜景。
(声明:本文不代表河南县域经济网观点,如是转载内容,河南县域经济网不对本稿件内容真实性和图文版权负责。如发现政治性、事实性、技术性差错和版权方面的问题及不良信息,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并提供稿件的错误信息。)
(责任编辑:王梦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