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常秀明
近日,一份喜人的安阳蓝天“成绩单”火爆朋友圈:2021年,我市大气污染防治攻坚勇夺“6项第一”:PM2.5、PM10、SO2、综合指数分别同比下降21.0%、14.4%、30.8%、15.4%,改善幅度全省第一;重污染天减少天数全省第一;优良天数220天,优良天同比增加39天,增加天数全省第一。圆满完成年度攻坚目标任务。
众所周知,我市是老工业城市,产业结构重、工业布局不合理,加上不利的地形条件,能取得这样的成绩实属不易。
几年来,市委、市政府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理念,以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运输结构调整为抓手,在24个行业严格实行超低排放深度治理升级改造,最大程度削减污染排放,调整结构、优化布局,实现高质量发展。
转型升级“脱胎换骨”
传统企业环境、经济效益实现“双赢”
“环保升级改造以后,公司环境、经济效益得到了双提升。”在安阳市龙宇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帅鹏说,他们企业已由燃煤锅炉全部升级成天然气锅炉。产业升级改造完成后,生产成本没有增加,但效益得到了提升,实现了环保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环保治理的过程也是企业‘凤凰涅槃’的过程。”在林州市汽配产业园里,林州市柯洋机械设备制造公司董事长原军林说,2014年,他们还是一个小作坊式的企业,年产值2000多万元。随着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不断加深,公司不断改造升级,企业环保治理达到了A级企业的标准,实行自主管控,可以做到不间断供货,保证了供货的稳定性,增加了订单,增加了效益。
“原来是上门找客户,现在是客户找上门。”原军林说,2020年,企业成功升级为河南省环保管控A级企业的同时,年产值也达到了1亿。
“像这样的企业,我市还有很多。”市生态环境局四级调研员郝建尤说,我市聚力产业优化升级,投资50亿,规划建设了4个专业园区,将林州市铸造、内黄县腐竹、北关区印染、殷都区和龙安区的铁合金等传统产业向园区集中,不断引导产业由粗转细,从原来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作坊式小企业,不断实现技术升级和产业优化。
精准治污“一厂一策”
绩效分级引领企业高质量发展
“我公司‘退城入园’第一个迁建项目——光伏新材料900t/d项目,环保投资1.36亿元,完成了全国同行业唯一的‘一用一备’玻璃炉窑烟气污染治理工程。”河南安彩高科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管理部部长孟庆彪说,在环保部门和专家的指导下,该企业按照“管生产必须管环保”的原则,实行全流程环保岗位责任制管理,对窑炉烟气污染物“脱硫、脱硝、除尘”治理设施按照超低排放标准进行设计、建造和运行管理,具备在线检修能力,实现了烟气治理设施无缝切换,24小时全天候达标排放能力。2021年12月23日,生态环境部重点区域空气质量改善监督帮扶组在安彩现场检查后,对该公司污染治理和环保管理水平给予了充分肯定。
“环保设施投资600余万元,采用国内先进的沸石转轮浓缩吸附+RTO直接燃烧式治理技术,处理效率在95%以上。”安阳市红旗渠集团总经理高文群说,该企业主动承担减排责任,增加科研力度,围绕环保绩效分级A级企业创建目标,先后投资100余万元进行改造,提升企业涉VOCs治理能力。同时,该企业积极推进水性油墨替代工艺研究,进行源头治理。
“我们大力强化重点行业企业治污减排效果明显。”郝建尤介绍,2017年以来,清华大学专家团队组织相关行业环保专家,在全国率先制定了我市23个重点行业超低排放治理标准和达标技术路线,帮助指导企业“一厂一策”实施提标改造。全市累计投资160亿元,完成各类治理项目8800多个,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量削减58%。认真贯彻执行重点行业绩效分级、差异化管控政策,坚持公平、公正、公开原则,坚持倾心帮扶与严格监管相结合,让环保治理水平高的企业真正享受政策红利,树立了一批环保标杆企业。同时,对治污水平差的企业按规定管控,对违法排污企业依法查处、监督整改,形成了正面引领、反向倒逼的工作机制,推动全市工业污染治理水平不断提升。